速写培训班立足“小单元”做出“大文章”——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班组建设
在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,有这样一面特殊的照片墙。优秀班组风采、典范创新项目、先进工作方法、模范职工……一张张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面孔点缀其上,恰如闪耀苍穹的点点星辰,也似秋日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。
他们耕耘于平凡岗位,在兢兢业业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不平凡;他们植根于基层沃土,用奋发有为书写着工厂的优秀卓越;他们激昂着热情与活力,凝聚起企业奋楫前行的激情力量。
这就是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的“班组群英谱”,讲述着京烟人自己的奋进故事,也生动诠释着制丝车间班组建设的不懈探索。
班组是企业的细胞,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。如果将企业比作舰队,那么一个个班组就是一艘艘拼搏奋进的船只。长期以来,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高度重视班组建设,既传承优良传统,又发挥创新带动,围绕党建工作、文化建设、创新活动、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,实现了优秀班组的“遍地开花”。
工作实、方法活、氛围浓、成效好,如今的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,各班组比进步、比贡献、比业绩,基层班组发挥着建设优秀卷烟工厂的强劲动力。
在制丝车间,共有156名员工,分为9个班组。如何能将各个条线、各种岗位的员工有效串联,实现工作推进“同频共振”呢?牵住党建这个“牛鼻子”,发挥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,正是制丝车间开出的一剂良方。
“缴党费是小事吗?王愿坚的小说《党费》中,主人公将两块大洋和腌咸菜作为党费交给地下交通员,并为掩护交通员献出了生命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缴党费不是一种形式,而是一种仪式,时刻提醒着我们共产党员的身份!”一堂“微党课”中,共产党员、生产甲班跟班质量改进员张振,从提醒党员身份、履行党员义务、接受群众监督几个角度,讲述了缴纳党费的重要意义,倡议“做合格党员从缴党费做起”。这一课件在党员微信群上传后,得到大家纷纷“点赞”。
“微党课”,正是制丝车间灵活开展党建活动的一个缩影。结合本部门连续生产的工作特点,制丝车间党支部提出围绕基层党建、企业文化、精益管理等方面,由党员自行挑选内容,每月由8位党员将学习心得制成微课件,推送至党员群。“大家都在讲”推动“大家都在学”,实现了集中教育向经常性自学的延伸,发挥了党员学习随身“充电宝”的作用。
在加强学习的同时,制丝车间还将传统党员责任区“以点带面”转换为“以点对点”。车间42名党员,每人定点联系两名群众和一名入党积极分子,速写培训班实现了党员联系的全覆盖。每个季度,党员们都会和联系人开展谈心,以补齐责任区短板和传达企业方针政策为主,让责任区真正成为党群关系的“连心锁”。
“联系我的党员,是机修班组的王雪松师傅。每次谈心,他都认真倾听我们的心声和诉求,再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。”膨胀班组的乔艳博说,这种形式让人既感到“很暖心”,又有“干劲”。
通过形式灵活的“学”与求真务实的“做”,制丝车间党员们服务和引领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,真正开始发挥出党员旗帜、战斗堡垒的作用。
为了检修进口设备,电修组党员赵冠荣,主动加班到深夜10点;为了满足多岗位轮岗的需要,生产乙班党员高阳精通薄荷加香、切丝、掺配加香、中控室操作等多个工序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多面手”;每次生产时轮流用餐,党员们总是留守在最后,请其他职工先去食堂……在一个个鲜活的小事例中,党员们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,成为带动制丝车间各班组奋楫争先的“主心骨”。
在以党建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的同时,制丝车间还提出“文化聚人”,紧紧抓住“人”这个核心要素做文章,不断提升班组职工的岗位素质和责任担当。
“感恩奉献、丝丝精细、追求卓越、敢为人先”,在制丝车间,随处能看到这十六个字。这是车间职工们在长期工作中提炼总结而成的车间文化理念,也是北京卷烟厂“奋楫者文化”在车间的具体实践。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,全车间职工凝聚出强大合力,既发扬了优秀传统,又在创新中激发出了活力。
“制丝车间生产是流水线式作业,一条生产线要稳定运行,离不开每一个岗位、每一名职工的奉献与付出。所以制丝车间更强调团结协作精神。”作为一名老职工,生产甲班班长马春阳认为,车间文化建设深入人心,内化为每个班组、速写培训班每名员工的自觉行动,意义深远。
电修班组的“想,都是问题;做,才是答案”,生产甲班的“建卓越班组,制一流烟丝”……在制丝车间文化的统领下,各个班组也结合自身岗位特点、优良传统,梳理出自己的班组文化理念。这些班组子文化,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,形成了良好文化氛围,激励着每名员工超越自我、走向卓越一流。
“‘大文化’引领‘小氛围’,‘小环境’铸就‘大气象’,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职工技能不断升级、素质不断提高,但背后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。”制丝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刘旭东一语中的。
近年来,按照行业、企业控员增效的总体要求,制丝车间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再引入新员工。速写培训班“让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”,车间通过实施管理人员AB岗学习和一线员工轮岗培养,发挥出每名员工的最大价值。
从流水线作业的特点出发,速写培训班制丝车间提出每个岗位员工都要熟悉并掌握前后工序、类似设备的操作需要,做到“精一会二懂三”。举例来讲,电气维修工需要掌握一定的机械维修知识,而切丝机操作工,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加香工序、中控室操作等技能。
为了这一目标,车间在班组内部利用工余或岗位轮换等方式,提升了组内人员调配的灵活性,一大批专业强、能承担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相继涌现。
“我们车间平均年龄是35岁,可35岁以下的员工就有118人。”刘旭东介绍,车间要充分利用好班组内资源,以老带新,实现青年员工操作技能和岗位素质的快速提升。
师傅带徒弟,是车间的一项传统制度。以此为基础,车间进一步将师带徒规范化、制度化,对年轻员工进行“一对一”的带教帮扶,每次周期三个月,成效明显。
“去年,我总共带了3个徒弟,从安全生产,到设备结构、原理,再到日常故障的排查,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教学。”操作技师、生产乙班区域班长张征介绍,在针对性的指导下,青年员工操作技能的提升较为迅速,满足了岗位需求。
作为一名操作技师,张征还非常注意总结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,并花费一年半时间整理编写出近10万字的文字材料,上传至车间共享知识库供同事们学习。共享知识库,正是车间进行班组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妙招。利用共享平台,车间将各岗位操作规程、创新项目、实操经验等共享给每一名员工,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学习提高。信息化手段,将名师带到每位员工身边,有力提升了其专业素质。
在做好技能培训、培养的同时,车间还以“见习班组长”的形式,推动青年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。青年员工作为见习班组长参与班组管理,既分担了班组长的管理压力,也让年轻人对整个班组的生产过程、质量控制等重点领域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,起到了班组梯队建设的良好作用。
赵红妍就是优秀见习班组长的一名代表。这位2014年进厂的年轻人,从2015年起担任生产甲班的见习班组长,经过一年多历练,对生产流程重要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个人岗位素质、职业技能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。如今,赵红妍已经进入车间技术组,成为一名助理维修工程师,在推动车间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搭建平台、帮扶成长,车间通过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,激发员工潜能,让员工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持续历练和提升。得益于此,车间连续两年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100%,年轻人正接过老一辈工人的“接力棒”,快速成长为支撑企业发展的“生力军”。
车间制丝线末端设有半成品烟丝库和成品烟丝库,两者均为箱式储丝。由于烟箱在储丝库中周转时间长,而整套设备没有设计表面清洁装置,容易造成箱体外表面积尘,人工清扫不便。尤为严重的是,烟箱上盖的灰尘会造成箱盖抓取机真空吸阀堵塞,影响设备正常运转。
为解决此问题,车间成立专项项目组,设计出新型储丝箱清扫装置。这种新型清扫装置,确保了储丝箱密封,降低了烟丝污染风险,节约了清扫人力,还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。这套具有独创性的装置,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每年能节约成本12.1万元。
行走在制丝车间,这样群众自发性的创新活动还有很多。伴随着车间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创新活动的激励,每名员工、每个班组都自发投入到创新活动中,以QC、发明专利、科技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,助推着生产流程和质量管控的持续优化。
为解决风选内筛网清理难问题,膨胀班组利用筛网自转,设计了自清扫装置。一个毛刷辊的加入,便捷地实现了风选筛网的自清扫,在省力、省钱的同时,有效避免了筛网易吸附灰尘的问题。
在WQ型筒类设备循环风管中,由贾雪桐、李祥跃、王新军等共同设计的自动清洗装置正发挥出巨大作用。新型自动清洗装置投入使用后,WQ型筒类设备循环风管清理时间由此前的单次120分钟降低至单次15分钟,每年可节约清理时间288工时,节约能源折合近3万元。
受飞机“空中加油”机制的启发,机修组和电修组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翻箱机对接装置。与以往的拉线、加装气泵等方式相比,新对接装置更加方便,同时避免了气泵粉尘大、易损坏的问题,为车间内6台移动翻箱机提供了更有力的供气支持。
从小改进、小发明、小革新,到流程优化、指标优化、系统整合、标准完善,各班组以创造性思维解决现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真正在工厂管理、生产工作中演好了“主角”。
在此基础上,制丝车间又立足全局,打破条线壁垒,促进班组间创新活动的融合。以“精益改善小团队”为单位,操作、维修、管理人员共同承担起车间烟虫防控、设备运维等改善任务。以问题为导向,跨条线专项攻关小组也相继成立,聚焦影响生产指标的“硬骨头”,群策群力,共同寻求解决之道。
“中南海(金8mg)”加香波动问题的解决即是一例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车间组织了来自生产、维修、速写培训班质量等各条线名职工,系统研究了其产生的原因,找出了解决方案,这项汇集众智的综合改进,在2018年第72届北京市质量协会QC成果发布会上荣获一等奖。
“2010年以来,车间已经有2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通过了国家认证。2014~2016年,车间就有25个项目获得了厂级科学进步奖。”制丝车间技术组组长商毅介绍。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在全员创新的氛围中,每个生产环节、每个作业岗位正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,处处改善的成效已然显现。
“北京市工人先锋号”“全国用户满意明星单位”“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榜样集体”……一项项荣誉,记录下北京卷烟厂制丝车间班组建设的春华秋实。激活“小细胞”,焕发“大活力”,这条有思路、有亮点、有特色、有成效的班组建设之路,充分激发了基层活力,更筑牢了企业发展的基石。速写培训班
“没有小岗位,只有大事业”,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、在每个团结的班组中,速写培训班制丝线上的京烟人用自己的勤劳、智慧与奉献,践行着“一丝不苟,支支一流,一包一箱,不优不休”的庄严承诺,为北京卷烟厂打造优秀卷烟工厂贡献着不竭动力。